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
你埋下头
甘心做沉默的砥柱
一穷二白的年代
你挺起胸
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
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百名新闻人致敬百年
今天我们来朗读黄旭华
2016年写的一篇演讲稿
《此生无悔》
黄旭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共和国勋章获得者。1926年3月生于广东省海丰县,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的创始人之一,曾任某型号艇总设计师,作为总技术负责人,成功执行某产品设计研制、水下发射试验等任务。
我原来从小的志愿是学医,想当一名好医生,继承我的父母的意愿。我小学毕业的时候,正好“七七事变”爆发了,沿海城市的学校大多被迫停办了,为了求得一个比较能够安下心来读书的地方,我和我的同学们不顾交通的困难,徒步走了四天山路,脚都起了血泡。
我想为什么我们中国这么大的土地,我却连一块可以安下心来读书的地方都没有?什么道理?这正是因为中国太弱了,弱国就要受人家的欺凌,受人家的宰割。
怎么办?我不学医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将来我要制造飞机保卫我们国家的蓝天;或者我要制造军舰,抵御外国从海上进来的侵略。
我是生长在海边,对海有更深刻的情结,我进了上海交大造船系。1958年,国防科委刚刚组建,聂荣臻元帅就向中央呈报了关于开展研制导弹核潜艇的请示报告,首批只有29个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挑起了我们国家核潜艇的开拓任务。我有幸是29个人当中的一个,从那个时候开始一直到现在,我没有离开过核潜艇的研制领域。
进了研制领域之后,我们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是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工业生产能力低弱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更大的困难是我们没有这方面的人才,一个也没有。我们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我们手上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技术资料。我们开始很简单地设想,核潜艇大概就是常规动力潜艇加上一个反应堆就是了,其实完全不然。怎么办?我们考虑来考虑去,决定从调查研究入手,在浩瀚无边的报刊杂志里面要去寻找世界保密控制很严的核潜艇资料,大海捞针。我们把零零碎碎的资料经过分析、整理,最终汇总成美国核潜艇的总体布局。但是这个东西到底有多少分量可以确信,我们心中无底。
正好在这个时候,我们弄来了两个美国华盛顿号导弹核潜艇的儿童玩具模型,我们高兴极了,把这个模型多次肢解,拆了又装,装了又拆。我们发现这两个模型同我们搜集到的资料基本上一样,这就大大地增加了我们的信心。
我们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大力协同”四句话十六个字归纳为核潜艇精神,就是这四句话激励着我们核潜艇阵线广大员工知难而进、奋勇拼搏。
我们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领导再三向我们强调,一定要确保国家的机密,不容许泄露你们的工作单位。要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当无名英雄。1958年,我从上海上调北京,走前领导只告诉我:你出差北京,帮助工作。我行李也没有带,一到北京,我就被留住了。我的父母多次地写信问我:你在北京哪一个单位?你到北京去干什么工作?我一直闭口不答复。慢慢地,我也同他们的关系淡化了。
1987年,上海文汇月刊有一篇题目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长篇的报告文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我把这份报告文学寄给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永远只提黄总设计师,没有具体的名字。但是他提了一个,他提了黄总设计师的夫人李世英的名字。我母亲一看,文学里面所报告的黄总设计师,就是三十年没有回过老家,而被弟妹们误解为不要家,忘记了养育他的父母,不孝的三儿子,我是老三。她在痛心之余也自豪,她把我的弟弟妹妹们,还有她的子孙们召集过来,只说了一句话,“三哥的事情,大家要理解,要谅解。”知儿莫若母,母亲这句话传到我的耳朵,我哭了。有人问我忠孝不能双全,你是怎么样理解的?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我们核潜艇阵线广大员工,他们呕心沥血、淡薄名利、隐姓埋名,他们奉献了一生最宝贵的年华,还奉献了终生。如果你们要问他们这一生有何感想,他们会自豪地说:这一生没有虚度。再问他们你们对此生有何评述,那他们会说: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事业,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无怨无悔!(内容有删减)
这一生没有虚度
此生属于祖国
此生无怨无悔
从隐姓埋名、荒岛求索、志探龙宫
到金花绽放、苍龙入海、乐在其中
黄老和他的同事们让中国成为
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辽阔海疆从此有了
护卫国土的“水下移动长城”
静默
但是其力千钧!
内蒙古日报社
猫爪工作室出品
策划:李霞
监制:崔楠张敏赵静蒋芳
协调:魏那
执行策划:王静超牛繁 于海娟
海报制作:王霞
配音:于晨